~全高分子教育的威名~

記得在清大唸碩士班時,都快要畢業了,
還不認識同屆的同學,這種現象還真是匪夷所思呀! 

並不是我不想去認識大家,而是系上採取開放的態度,
幾乎沒有必選課,所以同屆的同學會根據自己研究的領域來修課,
也因為如此,大家修的課都不一樣...

碩士班短短的兩年很快過了,同屆的同學相互間還是不熟識,
事實上,我記得大家好像從來不在乎同屆的同學是誰!
因為生活重心都放在實驗室,
相處的對像都是實驗室的成員們... 


所以”教育層級愈高,愈重視學生學習自主性
這個原則在台灣是適用的,
然而,卻不適用在我現在的高分子科學系上!

當我這個學期剛進來系上報到,
聽系秘書說我們不用選課,
系上已經幫我們每個人決定這個學期要上五門課,
而且每個人都上一樣的課時,
著實令我驚訝了一下!!!
怎麼這個系這麼不自由呀!
連選課都要管!

後來上了三個星期的課,我慢慢了解了一些事情...

首先,讓每個同學都上一樣的課,
其實是直接在同學間製造出一種競爭的氣氛!
雖然我們這屆19位學生都是系上招生委員會
花了許多時間從世界各地申請者篩選過來的,
然而,系上的教授大多不願意在學期的一開始答應
學生加入旗下實驗的請求,
原因之一就是他們想看看經過了期中考的競爭,
前幾名的學生是那些,從某個方面來看,
如果我是一個教授,養一個博士班學生到畢業
至少得花上二十萬美金以上的研發經費,
所以當然要小心挑選學生,
因此透過系上博一的選課制度,
讓學生彼此的競爭透明化,
對於他們而言是一個很好二度選才方式!

在剛開始上課時,我突然發現怎麼其中
四門課的內容有點熟悉
這幾堂課的內容不就是以前在清大時,
陳信龍老師上過的”高分子物理”嗎?
難怪當初未來美國之前,
學妹建議我無論如何一定要帶老師的筆記!

不過,上了三個星期的課之後,我才知道,
原來以前陳老師教的內容是比較入門、較廣乏性地介紹,
這邊則是將陳老師的一門課拆解成四門課來上,
每門課大約會有兩、到三位老師輪流上不同的部分,

因為要準備的範圍被限縮到某個特定的部分,
所以每個教授都可以講得非常深入,
當然那也意謂著上課的份量非常多!

此外,同一門課還分上學期的xxx(一)及下學期的xxx(二)
台灣的一門課的份量被這邊擴充成八倍課的份量來上
這讓我第一次見識到Akron高分子科學系,真得正名符其實!
真得是”全高分子教育”的環境!

也由於上課的份量非常重,所以同學間的關係
也不盡然會像前面提到的”絕對競爭”,
因為不懂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一定要相互討討,
而且教授每週都出作業,不討論是很難寫得出來的!

有時侯這些作業是教授即興想出來的,
所以連學長都不曉得答案!
因此這邊比較不會有當年在台灣,
尤其是唸國中時,有些同學明明有唸書,
卻故意裝作都沒唸書的樣子!這種人大家應該都碰過吧!

如果是在這邊,那樣做根本就沒有好處,
而且你也沒本錢那樣做,
因為現在接觸的課業難度及份量實在是太高,
沒有人可以完全應付得來,
所以大家會常常相互討論,有問題一定會馬上問教授。

另外,我覺得系上讓所有一年級學生
都上同樣的高分子系列課程,
除了要讓大家都奠下紮實的高分子知識基礎外,
還有一件很重要的目的
就是要塑造一個氣氛、一個環境、一個方向
系上全體教職員都知道要朝那個方向走!

我覺得對於一個組識而言,這點是非常重要的!
關於這點,讓我了解到系上的博士養成教育,
也包含讓我們對未來人生中,
有可能站上管理位置的一種體悟訓練

試想:你現在所在的公司會讓你永遠知道方向嗎?
            你的老闆或上司能不能經常給你方向感?
            你能很明白地說出公司未來的走向在那裡嗎?
            你能說出三年後公司會走到什麼地方?
            你能說出公司的核心價值是什麼嗎?
            ..............................?

你可以將上述問句的"公司"改成任何組織或團體!
如果上述問句的"公司"改成台灣或是馬英九
我想所有的答案都會變成No吧!

雖然這幾年Akron的Polyer Science系的幾位重量級大師
都即將留休,未來可能會處於青黃不接的狀況,
然而,長年建立下來高度專精的高分子專業的威名及價值觀仍在,
所以這艘船仍舊會穩定地朝自己的方向航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