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十三天的旅行,
是以賞楓為主題美加之旅
第一次注意到這個行程,
是在兩年前看"JTB加拿大"旅遊書中介紹的"楓葉之路",
德國很多旅遊路線都會取名XX之路或是XX大道,
例如羅曼蒂克大道、童話之路等,
我發現這種名稱會對我產生效果,
所以當我看到加拿大的楓葉之路,
很自然地把它一直記在腦海中,
心想有一天要去執行這個路線。
一直到兩年多後,才有機會實現這個行程!

JTB中提到的楓葉之路,指的是由多倫多作為起點,
延著聖羅倫斯河一路到魁北克的800公里路線,
在九月底到十月中的時節,沿路上的楓葉都會變色,
但我們的旅程並沒有在魁北克就劃上休止符,
對我而言,回程不想走原路,
對於CREA而言,她想撈本,畢其功於一役,
順便插旗美東幾座名城,例如波士頓、費城、華盛頓DC等。
我心想,因為那些地方我都去過了,
既然CREA要多插一些旗子,那我也想插一些,
因此從魁北克到波士頓,就故意取道美國東北的新英格蘭地區,
讓我也像徵性地插到幾支新旗子!

這次的旅行對我而言,也是一個新的體驗,
在行前就知道這是一個需要我一個人獨立完成兩千多哩駕車的旅行,
但與年初佛州之旅不同的是,這次的旅行跨較多不同的區域,
從美國,進入加拿大,又在加拿大不同省份間移動,進入了法語區,
該區雖然還是加拿大,但已經完全沒有我看得懂的英語標示,
然後又從該區,進入美國境內,接著穿越白山國家公園,
繼續美國東部老城市區的旅遊...

這次旅行玩得比較完整的城市有八個:
尼加拉瀑布區、多倫多、渥太華、蒙特婁、魁北克、波士頓、費城、華盛頓特區。

其中我最期待的是魁北克,
因為它是個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古城。
我會把她跟德國的一些中古世紀的古城聯想在一起,
總覺得很喜歡那樣的景點。
第二名是蒙特婁,這個北美最大的法語城,
雖然從小時侯就聽過的城市,但對它非常陌生,
不過,因為她的名字,所以有許多幻想...
然而,出乎意料地,整個旅程中,
最讓我驚喜且印象深刻是竟然是渥太華!

一開始CREA和我在規劃行程時,
對於渥太華並沒有太多的注意,
只當她是從多倫多到蒙特婁的路上,一個過夜休息的點,
我們甚至只排了半天在渥太華,
而且在我們的規劃中,
在渥太華的停留時間隨時可以因前面或是後面行程的需要而作增減,
我們對她不遵重到了極點!
事實上,CREA覺得不用那麼早到渥太華,
因為根據原來的安排,第三天從多倫多離開,出發前往渥太華,
我自己的想法是要早一點起床,這樣才有機會早一點到達渥太華,
不過,她當時覺得不用那麼早起,反正渥太華好像沒有什麼好玩的?
但這也不能怪她,因為從很多旅遊書上的描述,
渥太華的景點真得不多,感覺不會令人很待期!

不過,後來我們還是有早起,大約六點多就起床,
早過偷偷摸摸在日本民宿吃過早餐後,
到附近的多倫多大學小散步後,就沿聖羅倫斯河,前往渥太華,
還好我們到達渥太華時,大約是下午一點半左右,
比原本預計三、四點要早一些,
所以爭取了多一點的時間待在這原本不被期待的城市。

我們從標到的飯店離渥太華最主要的景點-國會大廈並不遠,
所以很自然地,在我們下午剛到飯店check-in後,
就選擇國會大廈作為第一個造訪的景點。
當我們剛到達國會大廈前的廣場,
就立刻被它雄偉的格局給震攝住了!
當下覺得這個景點有一種以一擋十的感覺!
主建築體及鐘塔位於河邊的山丘之上,
從各個角度看,都覺得很有氣勢!
渥太華雖然不是加拿大最大的城市,
但她的街道以及建築的確有首都的格局!
就跟華盛頓D.C.一樣,她也是有種首都的氣勢!

我還記得某個台灣朋友的美國同學,
曾經說華盛頓很難玩,沒什麼好看的!
他們還勸我的台灣朋友說,別浪廢時間過去了!
我聽了很不以為然,覺得那個美國人很沒見識,
他可能覺得有很多夜店的大城市才是好玩的城市吧?
我覺得美國旅遊的重點是在自然景觀,
大部分的城市的確是很無聊,
但若要對美國旅遊城市作排名的話,華盛頓應該要排前三名。

既然提到DC,那就先講一下有關的感想,
加上這次,我去DC已經三次了,
前兩次重點都是賞櫻,所以沒有剩太多時間可以看別的景點。
這次對我而言算是拾遺了很多景點,
例如登上華盛頓紀念碑、還有搜集好幾個博物館,
所以我應該已經搜集90%以上的景點,
有一種接近"完成"的充實感!

言歸正傳,回到剛剛的渥太華,
光是國會大廈廣場這個景點,就足以讓人駐足許多,
拍再多的照片也不嫌多!
渥太華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異國料理,
也許是首都關係,所以有特別多不同的異國科理可選擇,
在Byward市場附近的街上,每一家餐廳看起來都不錯,
如果待久一點,可能會想多試幾家店。

我對於一個旅行的滿意度
主要從行程的豐富度以及變化性來打分數,
這次的旅行在自然方面:
看了瀑布、加拿大
Mont-Tremblant高原區楓葉的景色、
美國白山國家公園的風葉大道景觀、
以及魁北克郊區的瀑布步道與鄉間的楓紅景緻。

在人文方面:因為去了許多大城市,
包含了許多建築(教堂)、各式博物館、紀念碑、名校尋禮、
歷史街道以及許多美食等,
因此整個行程的豐富度及變化性算是達到八十五分。
如果在波士頓時,有順利看到一場表演,
那麼整個感覺可能可以再加個五分。

這次的旅行算是我跟crea合作的第五個作品,
前面的作品包括2007日本關西賞楓之旅、2008歐洲蜜月之旅、
2008紐約聖誕/跨年之旅、以及2009佛州跨年之旅。

我們從每次的旅行中都有學習到一些新的東西,
以這次為例,我們在整個行程中,
預先做好了表格,記錄了所有花費的細項,
希望能在旅行中就控管花費,而不是在事後結算時,才大吃一驚!
了解花費的去處,對於下次旅行的規劃有非常大的幫助。

另外,記錄一些數據,
像是步行以及開車的總里程,也提供了一個小趣味!

此外,開車進陌生城市開車以及找車位的經驗,
原來我對這部分是感到不安的,
我還沒完全從上次DC事件的陰影中走出來,
還是會有強烈的不安全感!
尤其這次開的是我自己的車,而非租來的車,
但到了這次旅行的後段,對於這些事情,感覺好像已經駕輕就熟了!
下次再開車到陌生的城市,應變能力應該會提高許多。
希望藉由每次的旅行經驗,能精進排行程的能力。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在趕景點的過程中,
雖然肚子餓了,但為了遷就後面景點的開放時間,
不得不抓緊時間,所以自然對於"花時間找東西吃"感到很麻煩!
但忍著肚子餓,還要硬撐走下去,很容易會影響玩的品質。
所以我想到博一時,上課時間都在傍晚,
為了不要餓肚子或是吃太飽去上課,
我有準備"穀物棒"的東西,它是用膠糖把很多高纖類的穀物粘起來,
做成一個棒狀的東西,雖然它的體積不大,
但吃一根就可以快速補充熱量,足以再多撐三個小時,
趁著還有日照時,把景點走完,晚餐再花時間去吃好料的,
這樣隔天就不用再多花一次交通時間,回去補玩景點!

我之所以稱旅行為"作品",
是因為我們每次旅行的天數都不短,
最少也有十天,而且行程密度都很高,
每次旅行的行前規劃工作都是非常繁瑣,
像是大量資料的搜集及過濾,
還有為了追求高c/p值,要不厭其煩地比價訂房(票)等,
每一次的旅行光是事前的準備工作就很繁瑣了!
還有面對實際執行時的求要,
我們的行程不僅要有過人的體力來應對,
也需要具有應變能力,
例如天氣變化、景點開放時間、或是一些突發狀況等
根據不同的情況,隨時對行程做調整,
因此,順利完成一次旅行,
對我們而言就像是完成了一個作品,
如果經過多年後,我們還會對於某個旅行津津樂道,
就相當於我們完成了一個經典的作品。
總是會感到非常開心!

關於這次旅行的細節就交由crea來打理,
我寫個心得就好了!加油囉!crea小姐!


美加賞楓之旅行地圖


 View Larger Ma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