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很討厭這種cleche的開頭,但還是要說,又荒廢網誌很長一段時間,
其實這段時間,有發生了一些讓我想分享的事情,
但若當下沒馬上趁勢一股作氣寫下來,之後就會提不起勁來寫。
所以趁著昨晚剛在學校演藝廳觀賞"屋頂上的提琴手"音樂劇,
上來分享一下好了!

我前後共看了十三部百老匯舞臺劇/音樂劇,
累積下來的經驗,讓我在正式觀賞前,會盡量多看一些相關的資料,
不僅是故事劇情,還有相關的歷史背景,
可以的話,最好連劇中的歌曲也先聽過,建立熟悉感,
這樣做的好處是
不僅不需要把精力放在看懂劇情上,
能讓我有更多的餘力去欣賞更多的細節,
當然像屋頂上的提琴手這樣早成名的作品,
早就有許多網友寫過它的劇情分享,
所以我也省事,在這邊就提供一個我覺得內容比豐富的版本作為參考-屋頂上的提琴手

他的故事架構非常單純,基本上就是在講猶太人的故事,
因此昨晚現場有許多穿著猶太傳統服飾的觀眾進場,
感覺像像是去看
Porgy and Bess或《The Color Purple時必定會看到很多黑人一樣,

故事的主角是個猶太爸爸,經歷個三個女兒,挑戰傳統思想,
分別嫁給猶太父母不喜歡的對象,故事的架構就是這麼地簡單明了,非常好吸收!

故事有很大的篇幅在諷刺猶太人非常守舊,
而且有時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
正因作者編劇以及音樂創作等都是猶太人,
才會讓那些諷剌猶太傳統的橋段更加地鮮明,深入猶太人心!

但也許正因守傳統的特質,讓這個民族團結,
在經過兩千多年之後,終究還是靠著對美國強大的影體力,
幫助以色列建國了!
前陣子剛好看到一個數據,就是猶太人掌握美國70%的媒體,
更別提他們在商場上的影體力!
他們真得是非常可怕的民族,是惹不起的人。

不過,昨天上半場快結束前兩幕,我累到睡著了!

因為昨天早上六點半就起床,開始一天忙碌的行程,
一路忙到晚上表演開始前,才有機會坐下來好好地休息,
在那段時間,也沒真正地休息,還得上網看一下表演的資料,
不然,無法完全享受表演的細節。
所以中場休息時,我趕緊走回實驗室煮個咖啡,順便吃一條穀物棒,
再不急不徐地走回去,時間剛剛好,後來下半場就比較有精神一些。

我覺得它的結局的表現方式有點弱掉,
只是一群人帶著家當,靜靜地離開那個村莊,
也許導演是想表現猶太人長期顛沛流離的無奈,
我想應該要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現這段"再度離開家園"的戲碼!
讓習慣重口味的觀眾感覺有被娛樂到!
尤其在那快結束的地方,用平淡的方式處理,
讓走出劇院的我感到非常沒勁!

另外,
這部作品跟"媽媽咪呀"很類似的地方,
就是主角是老父親,而且戲份極為吃重,
戲中的爸爸的戲份大約佔了90%以上的時間,而且常常是獨白。
但他很有喜感,是這部作品的亮點所在,
這部作品的音樂和劇情跟其它有名的作品相比並沒有特別突出,
所以如果沒有這位老爸爸,可能會變得非常無趣!


心血來潮,把過去看過的舞臺劇列了一下:

01.Notre-Dame de Paris《鐘樓怪人》 
02.Rent
吉屋出租
03.Phantom of the Opera 歌劇魅影》
04.Avenue Q
Q大道
05.Mamma Mia
06.Porgy and Bess
乞丐與蕩婦
07.A Chorus Line 歌舞線上
08.Spring Awakening
春醒
09.Beauty and the Beast
美女與野獸》
10.My Fair Lady
窈窕淑女
11.Rock of ages搖滾年代
12.Stick fly
  《飛棒

13.The Color Purple紫色姊妹花

發現最好看是歌劇魅影》《搖滾年代》
搖滾年代還沒跟大家介紹過,
因為是在去年十一月底在學校演藝廳看的,
之後的一整個十二月都過忙碌緊湊的生活,
所以沒把當下看完的感動與過癮紀錄下來,
現在寫起來覺得怪怪,
只能說它的舞臺效果非常好,劇情有趣無冷場,
現在想起來,發現好看的音樂劇,
光是劇本好還不夠,更重要是舞臺效果,
若能加上讓人有共鳴的音樂,
那這部作品就無敵了!(故事+舞台效果+音樂=讚)
搖滾年代及
歌劇魅影就是這樣的作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